当前消息!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:与其担心通缩,不如警惕通胀
来源:北向财经     时间:2023-04-20 23:54:09

开局稳了!


(资料图)

4月18日上午,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的经济数据。

一季度的GDP,同比增速4.5%,不仅超出了市场预期的4%,而且还创下了4个季度以来的新高,妥妥的经济复苏。

要知道,去年一季度在没什么大的经济冲击之下,同比增长也只有4.8%,而且这是去年全年的最高点。

毕竟去年情况特殊,二季度GDP同比增长只有0.4%,三季度GDP同比增长3.9%,四季度又回落到了2.9%,后面3个季度的GDP基数摆在那里。

所以按照今年一季度的这个情况推测,后面3个季度的数据肯定都不会差,二季度破八破九都很有可能,实现全年5%的目标可以说非常稳。

再分产业来看:今年一季度,代表消费端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65475亿元,同比增长5.4%,3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是同比大增10.6%。

代表生产端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,增加值分别为11575亿元与107947亿元,同比增长3.7%和3.3%

三产增长比一产和二产更快,这也是一个好消息。

这说明消费需求回暖速度更快,而有了消费需求,才能反向促进生产,有利于接下来经济进一步地复苏。

可尽管中国经济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,但前阵子3月份CPI数据跌破1%的时候,还是引起了一些担心,很多人都在讨论通缩预期。

如今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后,我们可以把心放回肚子里了:

不用担心了,通缩绝对不会来!

通缩预期即将被打破

所谓通缩就是“通货紧缩”,相较于通货膨胀,公认通缩对于经济的危害更大。

简单来说,通缩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,我们可以试想一下:如果市面上所有东西都在跌价,那么无论企业还是个人,都会更倾向于再等一等,等着更便宜一些,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延迟消费。

而这就导致了,商品进一步贬值,企业挣钱越来越难,老百姓的收入越来越少,越来越不愿意花钱。

最终经济陷入死循环,无论如何刺激,都会出现倒退。

乍一看,这与我们之前的情况似乎一致:3月份CPI指数跌破1%,工业消费指数PPI更是直接跌到负值,同比下降2.5%。

再加上消费信心下滑、汽车降价、房地产行业不振等一系列新闻,“通缩要来了”的说法甚嚣尘上。

但我们需要意识到,大环境急剧变化,仅凭几项简单的数据+一堆新闻报道是不够的,新闻之所以能成为新闻,就是因为它们足够特殊、足够吸引眼球。

要想做出更客观、更准确、更深度的判断,需要根据更多的因素做出考量。

首先,去年大环境比较极端,与当下有很大不同。

去年2月份俄乌冲突爆发以及3月份开始的美联储激进加息,导致原油价格飙升,全球供应链断裂,进而引发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。

这直接导致了去年的PPI数据大幅度提高,3、4月份甚至一度超过10%。

面对如此高的基数,今年PPI数据短暂回落才是正常情况。

其次,M2和社融存量正在加速增长,足以说明当下经济正在重新变得火热。

最近很多人一边喊着通缩预期,一边又喊着印钞机轰鸣,确实,3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已经达到了12.7%。

M2的同比增速,我们可以看成是印钞速度,但央行“放水”尽管有数量计划,但最终能衍生出多少M2来,央行则是很难控制的,实际上印钞是全民参与的。

如今央行在发行货币时已经不用印制纸质钞票了,主要方法是增加对金融机构的贷款,比如中期借贷便利、逆回购、降准等。

比如当我们都愿意去银行贷款时,就意味着参与印钞的人变多了,自然会推高M2,因此M2的高速增长说明经济可能正在变得火热。

但只看M2是片面的,还要结合社融数据,社融的统计口径更宽,可以理解成广义的印钞速度。

之前一段时间内,尽管M2一直在走高,但社融却一直在走低,直到2月份开始出现了反弹,3月份进一步增至10%。

社融和M2的背离,说明过去几个月的M2是有水分的,可能是央行上缴利润和老百姓赎回理财带来的扰动。

社融不振,则说明全社会投资意愿不强、消费意愿低迷,直到2月份开始社融反弹,这才说明经济真正地开始了回暖。

再加上住户贷款也从2月份开始反弹,以及刚发布的一季度消费数据开始回升,这些数据都说明经济正在变热,通缩是不可能的。

前一段时间广泛发酵的通缩预期,相信将很快被打破。

与其担心通缩,不如警惕通胀

此前因为CPI和PPI数据下行,很多人担心通缩,因此普遍认为在4月中旬央行会降息刺激经济。

但4月17日发布的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维持不变,预想的降息刺激并没有来。

还有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通稿中,删除了以往的“逆周期调节”和“加大宏观调控力度”两个表述。

再结合一季度经济数据,都可以印证当下经济正在变热。说明决策者已经重视跨周期调整,开始预防局部过热和通胀了。

现在每月都是12%左右的M2增速,再加上美联储的加息空间已经极为有限,预计明年初就可能进入降息周期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们当下的油门轰得太猛,到了四季度恐怕就又得全力防通胀了。

所以在这个阶段,我们就别担心通缩了,而应该考虑如何配置自己的资产,以迎来新一轮的增值。

以当下的实际情况判断,未来中国进入通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
真正要注意的,其实是防止局部过热和通胀,油门最好别轰得太猛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